“隆隆”的机器声响彻厂房,一个刚刚加工好的风电塔筒被吊装下线。青海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红祥看着眼前的产品,心里盘算着这笔风电塔筒订单的生产进度。
43岁的金红祥是一个地道的浙江人,曾在浙江打拼多年。作为一名制造业的工程师,他一直怀有一颗实业报国心。2010年,在浙江举办的一次青海特色商品推介会上,他偶然“结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被那里丰富的风能和光能资源吸引。
正好他所在的公司在海西也有项目,他就毫不犹豫申请来海西州。“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我就想来这里施展拳脚,看看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怀揣满满的信心,2011年3月,金红祥来到柴达木盆地。
然而现实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工作上,没有产业基础,没有人才支撑;生活上,睡不着、流鼻血、高反导致头昏脑涨。金红祥没有气馁,没有产业基础,就各处找资源,拉合作;没有人才支撑,就提高待遇,自己培养;“至于睡不着嘛,那就多加加班吧!”金红祥笑着说。他带领团队走市场,搞研究,计划依托海西丰富的风光资源,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公司副总经理岳宝云是金红祥的老搭档,谈起那段事业起步时的状况,他感慨地说:“刚开始的路走得真艰难,但金总一直很坚定,他说在这片土地上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从人才到产品,从研发到销售,在公司起步的两三年里,金红祥像是上了发条,公司的每一项事务他都亲力亲为。
公司原有的技术人员都是从外地请来的,水平虽高但生活方面确实不便。为建设好人才队伍,金红祥一方面想尽办法留住原有技术班底,在提高人才待遇的同时,还在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大力吸引和培养本地人才,用较为优厚的待遇和团结向上的公司氛围吸引了一批当地年轻人才加入公司。
“金总对员工就像家人一样,平时工作时是纪律严明的上级,生活中就是无话不谈的好兄弟。”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世强说,现在公司职工平均年龄不到40岁,本地员工占到员工数的80%以上。
“金总的人才策略有了效果,公司年轻人多,战斗力强,也为我们这几年跨越式发展打牢了基础。”岳宝云说。
新能源装备更新迭代速度快,公司的生产线也要跟得上。从2015年开始规模化生产新能源装备算起,短短六七年,在金红祥的主导下,公司生产线已经更换了快两遍,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市场销量也越来越高。
随着企业规模和产值的不断扩大,公司对创新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企业的研发资金从2015年的几十万元,增长到去年底的一千多万元,“发展产业就是要不断创新。”金红祥说。
为了突破科研难点,青海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不仅与省内外多个高校进行科研合作,还与业内多个专家团队紧密联系,形成“企业在生产运行中发现问题,高校及科研团队解决问题,科研成果再运用到生产运行中”的良性互动。
类似的创新过程在青海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不胜枚举。几年间,公司在钢结构、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20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并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青海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也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
扎根青海十多年,金红祥称最亏欠的还是自己的家人,“不顾他们的反对,我来到柴达木,在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没在身边,但他们却还是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扎根青海十多年,金红祥将原来的小企业发展成“小巨人”,如今他还有新的计划:“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让公司尽快上市,然后争取打通产业链,为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尽一份力。”
入冬后,柴达木盆地的温度呵气成霜,可金红祥的眼里却像有一团火在燃烧,“没有海西州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没有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我们企业肯定不会发展得这么好。我们要产业报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新能源行业发展多作贡献。”金红祥说。
参考资料:http://www.ztwang.com/news/11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