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是以人头发为原材料的刺绣,江苏东台就是中国发绣之乡。近日,在苏州工作的27岁女孩郭晓琪创作的一组“独龙族文面女”肖像,受到了很多网友关注。这些作品是用独龙族“文面女”奶奶们的头发,一针一发绣出来的。
郭晓琪是辽宁女孩,大二时开始接触发绣,后师从“中国发绣第一人”周莹华。从2022年开始,她着手收集55个少数民族女性的头发进行创作,目前完成了独龙族、白族和基诺族的作品。昨天上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了郭晓琪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家中,听她讲述为“文面女”奶奶们制作发绣肖像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她的计划
用头发为“文面女”创作肖像画
2月26日上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了郭晓琪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家中。郭晓琪家的客厅内挂满了大量发绣作品,她的书房俨然成了一个发绣小仓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新的作品《村庄,女人》。她从2022年开始创作,计划用10到15年时间收集55个少数民族女性的头发,创作出一系列发绣作品。郭晓琪目前完成了独龙族、白族和基诺族的作品,预计在下个月会完成畲族和彝族的作品。
独龙族是郭晓琪创作《村庄,女人》系列作品的第一站,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有中国最后一批“文面女”奶奶。文面,是独龙族沿袭千年的古老习俗,以前女孩到十三四岁时,长辈从野外砍来刺藤,也有的用骨针或竹签,沾上泡水的锅灰,按照画好的图案,扎在年轻女孩脸上,等结痂掉落,女孩的脸上就会留下靛青色的花纹。
郭晓琪向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咨询。她才知道目前在世的“文面女”奶奶仅有16位,她们的年纪普遍在80岁以上,最大的奶奶年龄超过100岁。“我们不知道她们哪一天会离开我们,当她们有一天离开时,其实也是这个文化消失的那一刻。我想用发绣技艺为她们创作肖像画,从而保留一个民族即将消失的文化。”
郭晓琪告诉记者,刚开始在独龙族走访调研时非常困难,“她们对头发非常重视,一般不会给我们头发。”为了让奶奶们信任自己,郭晓琪和她们一起生活,通过聊天,帮忙干活等形式融入到她们的生活中去,“她们慢慢地会对我产生信任,最后愿意把头发给我。”
奶奶们说:以前拍的照都没这么像
郭晓琪不会独龙族语言,需要借助翻译完成每天的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当地人非常善良,“当我真正融入到大家的生活后,能感受到对方的友好。奶奶们看我的眼神非常柔和,她们会握住我的手,让我感到温暖。”
为了完成独龙族“文面女”奶奶的肖像画,郭晓琪前期走访调研了两个月,又在村子里生活了两周。在她创作过程中,一位奶奶好奇地问:“你想用我的头发做成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呢?做好后能不能拍个照片发给我?”听了这位奶奶的话,郭晓琪内心触动很大,临时决定在当地宾馆创作。
“那一段时间行程非常匆忙,为了完成这些作品,每天的睡眠时间很少。”郭晓琪把这些作品带回去给奶奶看,其中一位奶奶看完作品后很感动,拍了拍郭晓琪的肩膀说:“你做得太棒了!以前别人给我拍的照片都没有这么像。”那一刻,郭晓琪有了前所未有的感动,她觉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得到了认可,“奶奶们觉得很像就够了,这就是我坚持的意义所在。”
2022年10月,她把这6幅作品做成了版画,写下对“文面女”奶奶的祝福,邮寄给贡山县当地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特地把这些作品送给了奶奶们,她们看到后非常开心。我不知道下次见到她们是什么时候,但我觉得这次体验无论对于我,还是对于‘文面女’奶奶都非常有价值。”
她的愿望
师从“发绣第一人”已创作超50幅作品
27岁的郭晓琪是辽宁人,2013年考入苏州科技大学学习影视编导专业。谈到和发绣结缘的故事,她乐呵呵地笑了起来。她大二时放暑假回到辽宁老家,看到老师在班级群里发布的“中国发绣第一人”周莹华老师招募学员的信息,便立马乘坐高铁返回苏州。
周莹华出身于刺绣世家,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郭晓琪称,当年周莹华老师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有一个发绣展览,需要人员现场讲解,“周老师没有时间,我便成了非遗馆里的讲解人员。”
从南京回到苏州后,郭晓琪对发绣愈加喜爱,便问周莹华:“我很喜欢发绣,可不可以趁周末或者没课的时间跟着您学。”
在周莹华的鼓励和支持下,郭晓琪将所有空余时间用来学发绣。大四下学期,她干脆到周莹华的工作室实习,本科毕业后进入周莹华的工作室。
在周莹华的工作室里,郭晓琪有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她每天从8点忙到17点,即使周末也会到工作室学习。在周莹华的支持下,郭晓琪创作了一些新作品,参加展览,获得了一些奖项,逐渐得到认可。
郭晓琪说:“学发绣不仅要会绣,对工笔画的要求也非常高,画的还原度要达到80%至90%后才可以开始绣。”她介绍说,绣的时候要掌握各种针法,“为了练习针法,我前期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丝绣。”
过去的8年里,郭晓琪创作了超50幅发绣作品。她向社会征集了30个家庭宝宝的胎毛,用8个月时间把这些胎毛绣在孩子刚出生踩下的第一个脚印上,深受家长的喜爱。
望发绣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目前,郭晓琪正在备考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在苏州生活近10年,谈到接下来的打算,她说会在创作发绣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我现在的创作形式分为两种。我首先会用传统的发绣技艺进行创作,其次我要通过当代艺术形式来呈现发绣。”
谈到郭晓琪,周莹华印象深刻。她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像郭晓琪这样学习发绣的年轻人不多,很多人没有耐心,坐不下来,她坚持那么长时间还是不容易的。”周莹华坦言,以发绣为例,如果没有五六年时间定下心学习基本功是不现实的,一定要有这么多时间来学习,“现在好多年轻人都耐不住寂寞,在培养新人方面任重道远。”
让周莹华感到欣慰的是,她目前在苏州的一所中学开设了发绣课程,每周有两节课。她手把手地教15位学生发绣理论和针法技艺,还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绣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她说:“我本身是会计师,在父亲影响下爱上了刺绣。开始觉得好玩,后面就变成专业研究了。”
在周莹华看来,发绣是一门有生命的艺术。她目前在发展胎发绣,将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人的头发结合起来做成一幅作品,“我们以前的发绣作品属于收藏品,这个价格是比较昂贵的,普通家庭很难承受。而胎发绣是我们现在一个新发展点,可以让发绣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参考资料:http://www.ztwang.com/news/11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