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地加快推进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建设“美丽街区”。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67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建设15分钟生活圈,64.7%的受访者认为各地情况差异较大,不应照搬统一模式,62.6%的受访者觉得所需基础和配套设施的高标准短时间难以达到。
“我所在的小区是公租房,有一定的公共配套设施,比如公共读书室,但类似配套设施要想大规模推广,目前还存在困难。因为很多小区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时,业主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上海普陀区社区工作者秦嵩说,怎么把公共服务设施融入到小区建设里来,是未来需要下功夫协调的问题。
河北廊坊的居民陈朋颖感觉,当下社区服务存在的不足,有些并不是社区、街道、物业哪一方能单独解决的,这其中存在联动的缺失。“比如我所在的小区,是一个新小区,交付时间不长,但是小区当时在建设时没考虑到未来电动汽车的普及,电缆和电压都不能达到电动汽车充电的基本要求,没办法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这种问题就必须多方联动才能解决。”
对于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50.3%的受访者担心城市规划和社区管理力量不足,45.3%的受访者感觉相关理念和生活态度未能深入人心,39.6%的受访者认为居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26.4%的受访者感觉存在重硬件设施、轻社会服务的问题。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居民蔡芸霞说,生活圈便利,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高房租和高房价,有的人为了节省生活开支,会去比较偏僻的地方住,牺牲时间节省金钱。所以,“偏远和不发达的城市或地区,生活圈的建设还需要重点投入。”
秦嵩希望15分钟生活圈规划的落实兼顾到各方利益,政策、资源、人才、居民需求都要充分考虑。比如上海市中心的八个区,相对来说地理面积会小一点,这意味着大家居住会更加密集,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于郊区或地理面积比较大的区,15分钟生活圈在距离规划和资源协调方面,可能就会难一些。所以在规划的时候,要根据各个区域的情况、历史背景来综合统筹规划。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提醒,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未来城市规划当中的一种新指南,规划设计中要形成共同缔造的理念,即要从周边居民的需求出发,坚持问需于民,以需求为本。“比如现在市民生活中,休闲生活方式占了很大的份额,那么户外休闲文娱可能就是新的重要需求点。嫁接于这些活动之上的社区交往行为,也会成为未来城市生活当中解决居民基础心理问题,维护社区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他表示,只有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使每一个不同的社区生活圈层,都有更多样化的可能性,形成健康社区生活圈的良性配置。
受访者中,00后占29.0%,90后占41.4%,80后占22.8%,70后占5.4%,60后占1.1%。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3.6%,二线城市的占36.8%,三线城市的占16.7%,小城镇的占12.9%。
参考资料:http://www.ztwang.com/news/11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