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要80元,出租车漫天要价,安检排队太长差点误机…你在机场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首届金跑道奖·国内机场口碑评选”正在进行!【点击投票】为机场打分,你说了算!
他们既当司机又兼导游,用非运营车辆载客,疲劳驾驶,扣押行李并威胁游客——
【旅游观察】拼车游“司导”挖坑多,不签约“拼客”维权难
暑期即将结束,但旅游市场依旧火爆,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三季度居民总体旅游意愿高达86.4%,选择8月出游的比例最高。
火爆的旅游市场中,私人订制的包车自由行成为一种时兴的旅行方式,备受游客青睐。同程旅游数据显示,暑期前往西北地区游玩的游客中,三成游客选择了拼车自由行。由于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拼车自由行的方式,既保证了自驾游的自由感,同时也能免去游客不熟悉道路、开车疲劳等难题。但另一方面,因行车安全、费用纠纷等乱象,也让不少包车游客出游心情大受影响,甚至生命安全难以保障。
肆意违驾
拼车自由行中,游客的安全,大多数情况下掌握在司机手中。所以遇上一位驾驶技术高、负责任的好司机是至关重要的。而北京市民宋先生近日在新疆游玩时遇上的司机则让他叫苦不迭,想起直呼糟心。
8月初,宋先生报名参加了新疆一趟为期7天的拼车自由行活动,车上一行4人,均是通过线上旅游平台报名参加。行程过半,在一日参加篝火晚会的时候,司机也跟随着游客喝起了啤酒,热闹到将近凌晨两点才散场。由于身体疲惫,次日上路的时候,司机只能靠红牛提神,开至盘山公路时,司机还在接听电话。坐在副驾驶座位的宋先生提心吊胆一路提醒司机注意安全,该司机笑称自己是“老司机”,“这一趟路我都跑五年了,熟悉得很,不用担心。”据宋先生了解,他们的行程结束后,司机也无法休息,将立马投入下一段7日的行程中,存在疲劳驾驶之嫌。
无独有偶,2017年暑假,中国政法大学研二学生小潘在西藏阿里地区拼车自由行的时候,也遇上了“不靠谱”的司机。“不知司机前一天晚上为什么没休息好,第二天开车时哈欠连天,几次急刹车,同行的游客只能让司机在服务区休息了四个小时才上路,致使当日原定的行程未能完成。”
公安部交管局此前曝光的公路旅游客运乱象中就曾提及,有些客运公司采用承包经营、合伙经营、挂靠经营等方式,许多运输企业只对车辆收取管理费,对驾驶人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司机是否熟悉行车路线、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疲劳驾驶等情况不闻不问。
记者联系了安排宋先生出游的旅游公司,该公司表示司机出行都有严格审批,且每辆车都配备车载gps,可以随时定位司机位置。同时有客服24小时在线,如果遇上问题可随时找客服投诉。但面对公司的相关规定,部分包车游司机仍有自己的“对策”。宋先生遇上的司机,其在返程途中还不忘将行车记录仪格式化以防公司检查其行车情况,并威胁宋先生“投诉也没用,完全不影响我第二天出车”。
“司导”陷阱
除了驾驶安全问题严峻外,拼车游中,“司导”也存在陷阱。所谓“司导”意指司机同时兼任导游,他不仅要负责将游客安全送达目的地,还要负责行程安排和沿途风光的讲解。多数情况下,司机还会负责帮忙预订酒店、推荐饭馆和购买门票。而长期参与拼车自由行的小潘时常提醒自己的朋友“司机推荐的地方要小心价格虚高。”
第一次出游时,小潘及同车游客通过司机预订了青海湖边的一家旅馆,但事后小潘了解到,司机所报房价比真实房价高出40元。宋先生通过司机购买了一张喀纳斯湖游船票,收费120元,而返程路上,司机无意间说出他其实只用50元即可拿到票。网友“清尊”在马蜂窝点评中也曾写道,司机极力推荐的当地特色美食,物不美价更不廉,消费明显高于同类餐馆,导致之后的行程他无法再信任司机,也并未参加相关自费项目。司机对其的态度冷淡许多,俩人之间时而生出矛盾摩擦。
即使小潘明白包车路上的“坑坑洼洼”,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会跟随同车人员听从司机的“安排”,“明知多收钱也没办法,行李都在司机车上,如果半路扣押行李或者甩客,该怎么办。”
扣押行李是部分司机常用的威胁手段。与闺蜜一同出行的孟女士计划从成都出发,前往色达等地开展为期7天的旅程。出发前她在网上联系了一位拼车司机,车上一共拼了6位游客。孟女士按照以往惯例,并没有一次性结清车款,而是一日一结。第三日,孟女士出现高原反应想中断行程,便提出再多付司机一日的车费,她自行返回成都。司机于是将孟女士的行李锁在了车里,要求孟女士必须把之后的钱款都给他,否则不给她行李。无奈之下,孟女士只能多交了几日的车款才“赎回”行李。
维权不知找谁
包车信息可以通过qq群、微信、贴吧、旅行机构等多种平台发布,其中多是游客与司机点对点的私人联系。正如宋先生此前参加过的一次包车游,其在网上发布寻队友启事,随后便有私人包车机构联系他并提供了几条线路以供选择。宋先生说,“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微信上进行的,并没有签订正式合约。”
随着青年旅社与民宿的火爆,青旅和民宿的老板常会帮助游客拼团、包车,这为许多人生地不熟的游客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埋下了安全的隐患。大三暑假,学生小于与同学一块前往云南丽江旅游(7.320,-0.04,-0.54%),期间在青旅包了一辆车前往泸沽湖等地,并与司机口头商议了行程。因为是第一次包车出游,没太多经验,小于等人并未留意出行合同与保险等事宜,直到因司机临时增收款项、更改行程才意识到签订合同的重要性。该司机没有公司统一管理,小于等人只能向青旅投诉反映情况,青旅却表示仅仅是牵线搭桥帮忙找了个司机,遇上问题还需要他们与司机自行解决。四川稻城某青旅老板对记者表示,现在他不敢再为司机和游客“牵线搭桥”,“万一出了事故,实在负担不起”。
记者发现,游客即便是通过正规的旅游电商平台报名,一旦出现问题,维权找平台还是找司机困扰游客。有媒体报道,2017年7月,北京的徐女士带着孩子包车前往稻城亚丁,途中发生车祸,徐女士全身多处骨折。此前徐女士是通过某网站预定该行程,但当她向相关责任人索赔30万医疗及误工等费用时,承接包车服务的当地商家表示无力承担全部医疗费用,而网站认为自身并无责任故只能赔偿1000元,建议她与承接商自行解决。徐女士了解到,该包车公司实际上是家庭经营的小公司,“他们当时就是注册了一个账号,然后交了1000元保证金就可以在该平台上售卖产品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表示,包车游出发前,一定要与旅行公司签订正式合同,合同中应包含保险、赔偿等信息。“不能为了省钱,而忽略人身安全的重要性。”至于一旦出现事故,平台是否要负责,主要看平台是否尽到了司机资质的审查、游客的安全警示和保障等义务,“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行分会副会长刘思敏提醒游客在一些电商平台预订时,尽量选择该平台自营的产品,而不要选择那些非自营的供应商,这样在事后维权时可以直接与电商平台沟通,避免了互相推诿的现象。
工人日报本报记者 曹 玥
参考资料:http://www.ztwang.com/news/1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