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被欺负该不该“打回去”? 专家表示:“以暴制暴”不妥当,更应引导孩子交往能力)
近日,一则“面对孩子哭诉被同学霸凌,一位正在开车的黑人妈妈失控咆哮,命令孩子‘打回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孩子被欺负该不该“打回去”?新学期孩子哭诉“老师太严厉了!”“小学作业太多!”……面对孩子的疯狂吐槽模式,家长应该怎么破?记者采访了部分家长以及儿童心理学专家,请他们来为你支招。
?
以暴制暴
老爸教女儿把熊孩子书包扔出去
当你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你会怎么办?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会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孩子“打回去”。
“我的女儿在学校老是被一个讨厌的男孩欺负,作为家长,非常心疼。可是让一个娇弱的女孩,去对抗一个强壮的男孩,打回去肯定要吃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告诉女儿,把他的书包扔出去。”家长朱先生告诉记者,有一次,这个男孩又扯女儿的辫子,女儿直接把他的书包从三楼扔下去,“哐当”一声,书本掉地上满地狼藉,男孩只好灰溜溜地在众目睽睽中自己把书包捡回来。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欺负女儿了。
也有很多家长表示,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网上一位家长橙子妈妈表示,之前有一阵孩子也总是回家吐槽他的好朋友总是打他,打得很痛让他不爽。“我给他出了很多主意,譬如说要警告他啊,约好不许打人啊,打了你你要生气不和他玩了等等,这小子一句都不听,还是和这个小朋友玩,挨打了继续回家吐槽。次数多了我已经懒得理他了。后来过了两月,小子突然有一天和我说,我不和那个打人的小朋友玩了,我和他生气了,我已经有新朋友一起玩。其实孩子有他自己的主意,知道如何用心去经营一段友谊,也知道自己要在失望到什么程度的时候选择放弃。”
冷处理
做一个只需陪伴、倾听的“树洞”
橙子妈妈在网上讲述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上学没两天,小伙子回家就顶个大臭脸,叽叽歪歪地说讨厌新老师。小伙子气呼呼地说了半天,大概总结下来就这几点“罪名”:老师不爱笑,表情总是凶巴巴的;上课的时候不让下面说话,谁说话就去墙角罚站;老师很容易生气,生气了说话声音很大;他摔破膝盖去找老师,老师说伤口太小没关系,也没管他……
维护课堂纪律,训学生……这些不是老师的正常操作吗?可是小伙子却越说越生气,越说越委屈,最后还呜呜地哭上了。“这算个啥,我小时候老师比这严格多了,我看老师对你们严格点挺好的,这上课说话是不应该的……”橙子爸话还没说完,小伙子已经毛了,气得哇哇乱叫,用尽全身力气把他爸推出了房间,留下妈妈在房间里瑟瑟发抖不知说什么好!
孩子吐槽老师,总不能顺着孩子的意思一起说老师的坏话吧,老师也没什么错,权威还是要维持的嘛!反正反着说不行,正着说也不行,橙子妈妈心里也没底,索性啥也不说了,最后搂着他尽情哭一场算拉倒。
哭完以后,孩子心情好多了,吃嘛嘛香倒头就睡,留下老母亲半夜失眠:刚开学就这样了,后面会不会因为讨厌老师而厌学啊,会不会在学校和老师发生冲突啊!可是第二天早上,发现这小子背着书包痛痛快快上学去了,完全看不出对老师有那么大的意见,后来学校生活也一切正常,感觉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老师的严肃风格。
“如果孩子回家和你诉说不开心的事情:老师哪里哪里不好,同学哪里哪里不好,如果他不是特别要求,也未必是要你帮助,有的时候只是单纯想要吐槽解压而已。所以啊,孩子进入疯狂吐槽模式,就让他尽情的吐一回吧!”
橙子妈妈的做法得到许多网友的肯定。“吐槽解压!真是这样,就像我们中年妇女吐槽老公一样,大家吐槽起来真的把老公说得一无是处,但是谁也没有真想换一个老公。吐槽完了舒服多了!”
专家表示
“打回去”属野蛮丛林法则,家长更应引导学生交往能力
关于家长如何处理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的问题,记者采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他认为,家长在处理这种事情之前要先对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要轻易将事情贴上“欺负”“霸凌”的标签。在小学和低龄幼儿阶段,孩子之间的很多冲突是因为交往能力不足,或者说交往不够熟练而带来的。这时家长不用太紧张,毕竟这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要进行智慧的引导。
“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封闭,家庭越来越小,孩子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导致了孩子交往的能力偏弱,出现矛盾冲突的可能就会更多。家长在教育中要多创造条件,有意让孩子和同龄人多互动交流,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边界和能力都需要在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被习得,孩子就在这样打打闹闹中长大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孩子自然就有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
殷飞说,“别人踢我一脚我就踢他一脚”“谁强谁就不被欺负”的想法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体现。这个法则有可能管用,但是放在教育里面是不妥当的,也不属于文明教育、文明社会应有的发展方向。如果这种思维得到蔓延的话,整个社会就充满了暴戾之气。
如果说真的存在欺负、霸凌的情况,学校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家长更要与学校交流,由学校出面协调双方家长一起解决矛盾,而不是让未成年的孩子自己解决。
参考资料:http://www.ztwang.com/news/1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