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徐州一位可爱的英语老师分享了一段“男生吵架被罚牵手”的视频。两个男生在课上起了争执,气氛原本剑拔弩张,老师让他们两个手牵手到下课,谁先松手谁道歉。
两个孩子假装淡定地十指紧扣,对视的瞬间终于憋不住了,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轻轻松松化干戈为玉帛,网友纷纷给机智的老师点赞,“好办法,学到了!”
面对学生的争执,化冲突为合作,而不是强调自己的权威,或者发泄自己情绪。这老师是真正解决问题,而且不留后遗症。
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强行充当评判事件的法官,让一个学生给另外一个学生道歉,事后可能两个人还要掐一架,因为可能其中一个人面服心不服。
网友调侃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矛盾是牵个手解决不了的。还要网友说,现在90后老师跟以前的老师真是太不一样了,跟学生关系会更好吧。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在家庭内部,特别是多子女家庭,如果兄弟姐妹之间发生冲突,做父母的怎么处理问题?
父母往往会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不管事情因谁而起,各打五十大板
嫌孩子不懂事儿,太吵闹,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孩子都骂一遍或者打一顿,孩子受到威慑,个个都不敢闹腾了,有委屈也在心里憋着。
这样孩子以后有冲突会继续闹腾,因为矛盾积攒多了,冲突可能还会加剧,父母再出来吆喝威胁打一顿等,孩子越来越不好管理,个个都很叛逆。
第二种:父母充当判官,处理孩子的纠纷
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判断这个事情是因谁而起,让那个肇事者站出来道歉,让接受道歉的一方表示大度,原谅对方,两个人重新握手言和。
这样的处理结果会导致父母角色,变成了家里的法官和警察,孩子一有冲突,就赶紧跑来找父母告状评理,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们不和睦,还会有人感觉处理结果不公平,父母偏心,自己的利益受损,父母不关心自己的感受,不爱自己,好像自己被冷落了,嫉妒便会成为孩子们之间不团结友爱的砖墙。
兄弟不和外人欺,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在抱怨父母偏心,一旦父母不在了,为了争夺遗产打得头破血流也是自然,亲情的纽带早就断裂了。
第三种:充耳不闻,装作啥也没发生,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有个朋友,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跟老二发生抢夺零食玩具的事情,她从来不管,即便是老二争不过老大,躺在地上哭泣,她也充耳不闻。过一会儿,孩子不哭了,两个孩子又快快乐乐玩在一起了。
我问她,你怎么这么心大?
她说,打一架有好处,老大在家里宣示主权,老二也学了乖,知道自己在家里的真实地位了。孩子是很精明的,老二以后就不敢跟老大动手了,而且还学会讨好老大,能得到更多好处。而老大呢,我平时也会教她学着照顾妹妹,但是我从来没有说“你是老大,所以你要处处让着妹妹”。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这也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父母不插手孩子的事情,这还真是需要一点智慧。孩子之间打闹,对于二胎家庭,或者多子女家庭是常有的事。
但父母的置之不理,或者偏袒,会助长或者延续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让矛盾升级演变为仇恨。让其中一个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让他觉得缺少家庭的温暖,没有依靠,没有安全感!
电视剧《都挺好》,苏明成和妹妹苏明玉一直都是水火不容,从小打到大。苏明玉跟苏明成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主要原因就是苏明玉的妈妈重男轻女,从小就偏袒儿子苏明成,而苏明玉的爸爸软弱无能,对于两兄妹的打架,从来都是置之不理。
就因为苏明玉妈妈的偏袒,长久以来对苏明成的溺爱与纵容,成为了兄妹反目成仇的根源,生生加深了他们兄妹之间的仇恨。后来,因为妻子朱丽离职,苏明成不问青红皂白,把妹妹打个半死。
正确应对孩子之间纷争的办法,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当孩子之间争抢玩具零食时,大人应该尽量不要介入,否则很容易卷入纷争之中,被要求当仲裁者,选择一边站。结果,总会有孩子觉得不公平。
大人介入,不仅让孩子养成了哭闹告状的习惯,也会让孩子们丧失了解决纷争的机会。如果两个孩子已经打到不可开交,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大人一定要介入。大人介入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并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不要期待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相亲相爱的。孩子与孩子也讲缘分,有的相亲相爱,有的誓不两立,有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孩子在日常相处中磨合出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他们的造化,父母需要做的是平心静气地接纳。
第三,不要对孩子做出比较和评判。比如,姐姐比较大方,弟弟比较乖巧,这一类贴标签的评价不要有,只要是多子女家庭,一定存在竞争关系。如果父母刻意或者不经意评价孩子,都会让孩子产生暗暗较劲攀比,强化竞争关系,不利于和睦关系建立。
第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并教会孩子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当哥哥主动为弟弟打开零食,要称赞哥哥,让弟弟学会感谢。这样的举动就是在教会孩子多看身边人的闪光点,这样每个人的关注点都在正向暗示的品质上,孩子们会更加友爱团结。
关于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你还要什么好办法呢?欢迎评论留言探讨。
参考资料:http://www.ztwang.com/news/14733.html